灵感源于生活,体验激发创造
——关于小学音乐课堂创作的思考
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谢胜洁
摘要: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创作教学是指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多种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旋律、节奏,音响三方面简要论述教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掘学生在生活中找音乐创作的潜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模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关键词:情绪,节奏,模拟,生活场景,音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而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需要一艘帆船领航去发现和创造。记得江泽民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纵观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我们的音乐教育已逐步引起广大音乐教师的重视。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教学做合一。”所以在课堂中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
在我所接触到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已经将生活中的场景进行音乐创作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但是现在音乐课堂中的创造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分工,所以学生在完成创作的时候往往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内容。 所以许多音乐教育者都提出了“音乐课堂中应该怎样进行既简单又有效的创作活动呢?”在这里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以下几点:
一、感受情绪变化,创造旋律走向
每个人在平时生活中有喜怒哀乐,每首乐曲也有不同的音乐情绪,有欢快的,悲伤的,激动的,壮烈的等等。所以在体会不同的乐曲时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并且能根据音乐的色彩而编出一些高低起伏的乐句那就是一种创造了。在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已经听过多遍,已经很熟悉这首乐曲,这时我突然想出一个方法,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随着乐曲的音调高低来画一条简单的旋律线,这时安静的教室里马上就举起了许多小手,许多学生想上来试试,其中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得到了黑板前开始画,这时我发现下面的同学都专心致志得盯着黑板,也随着音乐在思考。一曲完了,旋律线也画好了。下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想自己试一试,这时我就趁热打铁得继续问:“你们知道这条旋律线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高低之分吗?”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歌曲中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比较高的表现了激动的心情,比较低的表现了悲伤的心情。”我马上对他的话进行了评价:“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分析得很好,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完成一个小小的练习呢?”于是我就给学生们do,mi,sol三个音,先让他们来完成两小节用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组成的从低到高的旋律,有学生作出了1 1 3 3 ︱5 —‖、 1 3 5 5 ︱5 — ‖,然后再加进去re,fa,la,让学生完成从高到低的旋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做出了 6 5 4︱3 2 1‖、6 6 5 5 ︱ 3 3 1 ‖ 等。在他们尝试创作了几条简单的旋律后,我再让他们把剩余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加入到创作中去,以四人一小组,完成一条八小节有旋律起伏的乐句,作好以后每个小组展示,并评出最优美乐曲奖、最具动感乐曲奖等,从这一次尝试创作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旋律的情绪创作有了一定了解,并知道了有了情绪才能创作出有感情的旋律,只要学生经常练习,那么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能够创作出有情绪的旋律。
二、倾听音乐跳动,谱写美妙节奏
节奏是音乐要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平时的音乐课中也经常用到节奏练习,如果音乐中缺少点睛的节奏,音乐就会失去光彩,变得平淡无奇。对于小学生来讲,节奏的变化相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音乐游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编一些节奏小游戏来让学生们“玩一玩”。先让学生通过抢答老师在黑板上的音符来巩固一下音乐知识,然后再请学生自己随便在纸上写一个音符,同桌之间把音符组合起来,再让后面一位同学把新组合的节拍用“da”念出,以此类推。这时同学们对各种节奏已经很熟悉,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听”。老师先拍一个三拍子的固定节奏X X X︱,让学生模仿这个节奏和速度,然后问他们这是几拍子的,学生会很快的说出是三拍子,然后再拍X X X X︱,再让学生模仿,再问他们是什么拍子的,这时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把刚刚打的节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就会明白原来老师两次的节拍都是一样的,只是第三拍换成了两个八分音符。然后老师再拍一个X X X X︱,学生马上会说是三拍子,老师继续问:“这次老师改变了哪一拍?”学生先会模仿老师刚刚拍的节奏,然后发现这次是把第二拍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学生会发现这三个听起来不同的节奏其实是由一个简单的三拍子经过简单的变化而来的,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三个拍子的不同位置用节奏的拆分和合并的方法来创造出新的节奏,有的学生会把第一拍和第二拍变成密集型的节奏,第三拍不做修改,如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感觉比较轻巧和活泼。而有的同学则把第二和第三拍先合并成两拍,然后再拆分成附点节奏,第一拍不动,X X .X︱X X .X︱,感觉很柔美,学生从“玩”、“听”到“拍”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
三、 模拟生活场景,体会多种音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不同声音的节奏,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寻找大自然的音响并模拟出来使培养低年级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手段。如:
打雷的声音 X X X ︱ X X X‖;刮风的声音 X — ︱ X — ‖;
轰 隆 隆 轰 隆 隆 呼 呼
下雨的声音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然后让学
淅沥淅沥 淅沥淅沥 淅沥淅沥 淅沥淅沥
生们把这三种声音组成大自然中打雷下雨的场景,学生刚开始只把这些节奏放在一起打,后来我又启发他们注意打雷下雨的先后顺序,学生们就说出了先打雷,后下雨,应该先出现打雷的节奏,接下来再出现刮风的节奏,最后出现的才是下雨的节奏。通过这样的节奏创作,启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模拟场景,从而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如:乒乓球比赛。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乒乓球的声音:X X ︱ X X ︱ X X ︱ X X ︱
噼 啪 噼 啪 噼 啪 噼 啪
或X X X X ︱ X X X X ‖。这时老师提问:“乒乓球比赛现场除了有乒
噼噼 啪啪 噼噼 啪啪
乓球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 学生们便七嘴把舌地议论起来:有呐喊声,有鼓掌声,还有锣鼓声等。老师继续启发学生:“如果时中国队和外国队比赛,应该怎么呐喊助威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X X X X X ︱ X X X X X︱
中国 队 加油 中 国 队 加油
老师接着提问:“锣鼓声用什么节奏来表示呢?”
学生答 :“X X X X X ︱ X X X X X︱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最后学生们自己拍出鼓掌的声音: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把这些节奏都编好了以后,老师提问:“这些声音是一起发出来的,还是有先有后的呢?”通过学生的讨论,设置了如下场景:
乒 乓 球 X X ︱ X X ︱ X X X X ︱ 0 0 ‖
噼 啪 噼 啪 噼噼 啪啪
锣 鼓 0 0 ︱X X X X X︱ 0 0 ︱ X X X X X ‖
咚咚 咚咚咚 咚咚 咚咚咚
鼓 掌 0 0 ︱ 0 0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人 声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X ‖
中国 队 加油 中国 队 加油 中国 队 加油 中国 队 加油
最后教师让学生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及身边的器具表现以上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生活中音乐创作教学逐步现实出它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它也受到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让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获取音乐灵感进行音乐创作,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以最自然,最原始的方式进入到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从中获得更多的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交流的快乐。